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
作者: 米奇‧艾爾邦(Mitch Albom)/著
出版社:大塊文化
出版日期:2004 年 10 月 27 日
語言別:繁體中文
規格:平裝 / 272頁 / 25K
普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ISBN:9867600797
出版地:台灣
還沒讀過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,但從作者通常會有的一致風格與固定題材,大膽推測大概是跟這本書一樣,談論有關於面對死亡,以及人生意義。
在不同階段,或多或少都會反問自己,是為了什麼。求學、工作、婚姻等等,有些步伐和他人雷同,有些是全然兩樣。除了生物性的本能生存,是不是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存在。有時遭遇承受不了的困境,或是平靜無波到令人起疑。這一些的背後是不是有著主掌一切的主宰。會這樣問吧。
安慰鼓勵的話,通常順手就能捻來一大串,諸如「時間會沖淡一切」「撐過去就是你的」,老套到不能再老。當自己面對那樣的情境,從別人口中聽到這樣的話語,感受又是全然不同。有時並不是話語中真的有什麼意義,只是那樣的動作,可以撫慰人心。有時,並不需要真的去了解真正的原因,只需要有個可以相信的對象或理由。
而這本書,正提供了這樣的動力。所以可以理解,為什麼這類型的書始終在書市佔有一席之地,儘管他們真正想要說的事,都簡單到不能再簡單。
另外想起一本書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。保羅科賀爾(*1)也可以算是療傷系作家吧,作品也是鼓勵人心居多。只是近來作品的宗教意味愈來愈濃厚,各人能否接受就見仁見智了。早期的《薇若妮卡想不開》《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》是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本。
其實也不能怪它宗教意味太多,畢竟宗教的目的本來也是給人寄託。
*1 wikipedia 關於保羅科賀爾的簡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