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大多數的中國人、台灣人,或不管是在這些地方的自認是什麼人,國共內戰及二次大戰中國戰場的史事,多半能如數家珍或至少略知一二,這是從小歷史課本或文字記載中,總會一再描述的大事件。然而對於同樣相距不遠的韓戰,則鮮少有人能說得清楚它的由來及來龍去脈。正如扉頁所說,這是一段被遺忘的戰爭。
對於主角,除了必要的身家背景,比如畢業於黃埔軍校、有大學學歷、會說英文、以及有個未婚妻之外,並沒有多作個人的描述。在戰俘營裡,除了這些故事進行所必須的元素,也沒有必要。戰俘已經是一無所有。
從那苦難的年代,總是被教導、灌輸一種觀念,那就是有許多重於個人的存在,國家、黨、人民,都是個人犧牲所以成就的對象。然而人各有所思,當所謂的大義受到質疑,能否真站穩立足點,不無疑問。
曾經服過役的男性同胞,也不見得真能體會戰爭的殘酷。畢竟訓練時沒有活生生血淋淋的對象。或許更像黑鷹計劃裡的對白,「當第一顆子彈掠過你的頭頂後,什麼都不再重要了。」訓練讓身體所學會的直覺反應,都只有一個用途: 保護自己,殺掉敵人。
而離開了戰場和武器,戰爭帶給人在其他層面的影響,卻更來得深遠。在戰俘營裡仍然有個階級地位和明爭暗鬥,因為未來的渺無蹤影,而必須有個大義當作想望的目標,以支持求生意志。離開了戰場,立場就不斷地受到挑戰。究竟醫治自己的敵人,還是不是敵人? 拉攏自己的伙伴,真的還是伙伴嗎? 以武力來決定勝負的戰場,反而比起人心的角力鬥爭,要來得簡單易懂。
一部作品能否受到歡迎,很大一部份取決於它能否讓讀者產生共鳴。若有共同經歷,是能幫助想像與投入的。也因此,很好奇這部小說在女性讀者的眼中,看到的是哪一個部份。在沒有經歷軍事管理的無力感滲透之下。
哈金本身的軍旅生涯,對於描寫這種生活中的無力感,必然也有所幫助。加上主角的英文能力背景,幾乎會讓人以為這是本真正的老兵回憶錄。而不禁對於寫作這本小說的動機,感到好奇。一個服過役的中國人,在校主攻英美文學,而後赴外留學以至定居國外。但書中的思想,對於軍隊及共產主義為達到目的操縱人心的方法,多所批判。這樣的作品如果是以中文在中國大陸,能否出版而不遭到關切,不無疑問。除開這些,這本小說的歷史考據並不隨便,的確給可以在這些土地上的人們,多一些了解歷史事件的動機。或許作者也不希望描寫的人事物被遺忘,才有這篇作品的誕生。
(2005/11/11)
戰廢品
戰廢品 / War Trash
作者/ 哈金 (Jin, Ha)
譯者/ 季思聰/葉美瑤
出版社/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
出版日期/ 20051104
商品語言/ 中文/繁體
裝訂/ 平裝
叢書系列/201063大師名作坊
ISBN/9571343897
EAN/9789571343891
頁數/376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